您的位置:首页 > 教育频道 >

谢林师:就想为家乡多做一点事

来源: 中国教育新闻网 时间: 2022-04-13 20:59:13

“我们正在探索做短视频和直播带货,做大做强麻榨杨桃品牌,提高销量,促进果农增收。”前不久,广东省惠州学院和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的2018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、“广东省大学生年度人物”谢林师及其团队通过微信视频号,开展助农公益直播。直播总时长达5小时,点赞量超过21.4万,销售额累计超10万元。“杨桃兄弟”的激情讲解,让更多的人认识了惠州市龙门县麻榨镇杨桃。

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谢林师与团队帮农户卖出了100多万斤杨桃,销售额达800多万元,保住了700多家农户的钱袋子。他更以创业带动就业,成立的惠州市健园种养专业合作社直接创造了10多个就业岗位,间接带动了当地300多家农户致富。

立志投身乡村振兴事业,源于谢林师少年时的生活经历。谢林师从小在麻榨镇长大,该镇出产的杨桃以清甜、多汁、爽口闻名。据统计,麻榨镇杨桃年产量达7600万斤,产值1.4亿元。其中谢林师所在的下龙村更是杨桃种植大村,全村杨桃种植户约720户,年产量约3300万斤,杨桃已成为当地农户重要的收入来源。

然而自2016年以来,麻榨杨桃滞销现象时有发生。谢林师看到乡亲们千辛万苦种出的杨桃,受滞销影响,难以卖出好价钱,甚至要亏本;少数果农卖不出去,就让杨桃直接烂在了果园中。

跟麻榨镇的大多数农户一样,谢林师的父母也是靠种植几亩果树,将他抚养长大。但因为果树收成不稳定,家庭收入起伏不定。在7岁那年,因为交不起400元的学费,他不得不离开课堂,成为班上唯一一名因交不起学费而缓读一年的学生。这段孩童时期的经历,让他认识到农民生活的艰辛。

“我想要通过知识,去改变这种靠天吃饭和产供销错位的状况。”为让农民摆脱滞销等困境,谢林师到果园挨家挨户做调研、搜集数据,遇到不懂的专业技术问题,就上网查阅资料,或者向专业人士请教。谢林师调研发现,滞销的重要原因在于,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户种植杨桃,杨桃种植规模扩大,销售市场却仍局限在就近的珠三角地区,销售方式仍以传统线下批发模式为主。

“杨桃由于多棱角、皮薄多汁,运输过程中极易受损。运输包装技术问题是制约杨桃远销最大的‘拦路虎’。”2018年9月,刚上大一的谢林师就组建创业团队,迎难而上。他与团队成员利用自己所学的力学知识和CAD画图技巧,积极钻研,攻克技术难题。经过一年多试验摸索,他们创新设计出一种符合杨桃特点的运输包装技术。该技术大量投产后,杨桃受损率从11.1%降低至2%以内,杨桃因此得以“远走”他乡。

经过惠州学院专业教师的指导,谢林师团队的新技术获得了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支持。项目还获得了202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。“学校给我们创业提供了很大支持,帮我们搭建技术孵化转移平台,还给我们提供技术试验、申报专利的部分资金。”谢林师说,得益于惠州学院建立的师生专利技术和实用新型推广保障机制,团队成功申请了专利。

除了运输难,当地杨桃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种植标准化、科学种植等难题。谢林师带队努力破解这些难题,助力当地做大做强杨桃产业。创业3年多来,谢林师几乎每天都是早上8点走出宿舍,晚上11点才回到宿舍。除了学习、吃饭、睡觉,他几乎把其他所有时间、精力都投给了创业项目。

2020年,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,让本就有些滞销的麻榨杨桃陷入雪上加霜的境地,部分农户每天举着手机,挨个给收购商打电话。但自救的效果并不理想,每斤杨桃采购价比往年低了五六毛。部分农户甚至因杨桃收购价抵不上人工采果的成本,直接放弃采摘。

为帮当地农户解燃眉之急,谢林师团队探索搭建“零售+批发兼顾,线上+线下结合”的营销网络体系。线下,他们跑遍了珠三角大部分市场,与广东东莞、广州等地8家水果批发商合作,搭建了B2B销售模式。线上,团队依托淘宝、抖音等新媒体,打造“互联网+农产品”的立体化营销平台。团队将专利技术投入生产,采用新运输包装,将杨桃送达北京、上海等20多个省市。2020年至今,麻榨杨桃销售数量已达到近300万斤。“近期,麻榨杨桃还销售到西藏、新疆等地方,实现了市场扩容的飞跃。”谢林师说。

为带动更多农民致富,谢林师聚合农民、专家、大学生等力量,在麻榨镇成立惠州市健园种养专业合作社。他们依托此前打造的“e慧农”绿色助农小程序,努力推广农业技术,科技助农。团队正着力通过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+基地”模式,以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。“就想为家乡多做一点事情,这份很普通很单纯的乡村情怀,支撑我扎根在农村。”谢林师说。(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刘盾 通讯员 连燕纯 金伟 陈德玺)

标签: 谢林师就想为家乡多做一点事